28日,代表著目前我國海上風電施工裝備最高水平的“港航平9”多功能海上自升式施工平臺船,在青島海西重機基地正式交付使用。
據介紹,“港航平9”多功能海上自升式施工平臺船由天津航港工程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建造,總長88.2米、寬42米,最大起吊重量1200噸,集風機運輸及安裝、打樁、浮吊起重等多功能于一體,可在水深40米的海域內,滿足8兆瓦風機安裝及單樁、多樁等各種類型的施工。同時,該施工平臺也是“十三五”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項目重要成果之一。它集國內外同類型平臺優點于一身,擁有可拆卸圓柱式樁腿、大直徑單樁抱樁器、施工作業管理自動化和數字化等多項領先技術。特別是9600毫米整體式回轉軸承的應用,更是創下世界之最,充分體現了我國在超大型軸承領域的“高端智造”水準。
“以前我們有核心技術,但苦于沒有核心施工裝備,因此與很多客戶失之交臂?,F在有了這條國內最大最先進的施工平臺船,我們將實現換檔提速,成為國內海上風電工程施工和安裝的排頭兵。”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監造組負責人李學功告訴記者。
作為全國最早進軍海上風電市場的企業之一,天津航港工程有限公司從2010年開始涉足該領域。該公司瞄準“國內領先、世界一流”的高標準,通過產學研聯合技術創新,開發出了海上風電5米大直徑單樁基礎、導管架基礎、復合筒型基礎等新結構及配套新裝備,有效解決了傳統工藝效率低、建設成本高等一系列制約海上風電市場開發的重大難題,取得47項國家專利和10余項省部級科技創新進步獎,并獲得國家級創新項目資金支持,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成果。
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陳強說:“我們通過了“國家企業技術中心”認定,建立了“博士后工作站”,與天津大學合作成立了“天津市海上風電結構與施工裝備技術工程中心”,依托這些創新平臺,我們開展了大量的新工藝、新結構、新設備研究,取得了多項新技術成果,并在行業內得到廣泛應用,特別是在海上風電單樁基礎施工方面,在2010年我們成功完成了國內首個直徑5米鋼管樁沉樁試驗,成為第一個“吃螃蟹”的人,填補了國內該項技術空白。”
截至目前,他們先后在江蘇、天津、河北承建了多個海上風電項目,打造了一批核心競爭力強、經濟效益優、社會影響力大的精品工程。
據了解,我國海上風電自2009年開始起步以來,經過“十二五”期間的孕育和成長,規模開發的條件和基礎已經基本形成。“十三五”時期將是我國海上風電“快速開發”的黃金期,開工建設規模將達到1000萬千瓦,新增容量400萬千瓦以上,建設總投資將超過7000億元。
“經濟發展新常態下,港口航道工程和傳統建設市場正在萎縮。近年來,我們主動打破發展瓶頸,突破技術及配套裝備的天花板,大力發展海上風電業務,已經初步構建起投資、建設、運營、維護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。”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、總工程師丁文智表示,面對未來的巨大市場空間,該公司作為天津市唯一從事海上風電施工的企業,將積極依托本市風電制造在全國乃至全球的領先優勢,以“港航平9”多功能海上自升式施工平臺船投入使用為契機,把海上風電做成公司的核心業務和拳頭產品,實現自身發展的轉型升級、提質增效,助力天津風電產業領跑全國、走向世界,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海洋強國建設,為深入推進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積極貢獻“綠色力量”。(記者鄧中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