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海連續7天168小時全部使用太陽能、風能及水力發電供應全省用電,在全球范圍實現清潔能源連續供電時間最長的記錄,1000兆瓦水光風多能互補光伏發電項目今年6月底完成……5月22日,記者從省經信委了解到,立足青海產業基礎,我省將全面推進以綠色產品、綠色工廠、綠色園區、綠色供應鏈為核心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,提高能源效率,讓綠色成為產業發展主色調。
走進亞洲硅業(青海)有限公司三期多晶硅項目還原車間內,記者目睹了世界首條完整48對棒加壓還原爐生產線。只見16臺48對棒加壓還原爐兩列一字排開,耳邊是爐子“轟轟”的工作聲。亞洲硅業(青海)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宗冰介紹,世界首條完整48對棒加壓還原爐生產線投產至今,累計節能折合標煤12萬噸,相當于植樹造林624萬棵。項目節能的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,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17.86億元,利潤4.53億元,利稅2.05億元。
青海雖深處內陸,但我省境內太陽輻射強度大,光照時間長,擁有廣袤的草原、戈壁灘,有豐富的可利用水能、風能和太陽能,正是基于此,青海將自身的“有”變成了發展的“優”,通過充分利用優良的太陽能資源和豐富未利用的土地資源優勢,青海正在打造“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示范基地”,一批批光伏、風電、水電等項目在我省落地,一家家光伏、風電、水電等制造企業也相繼落戶我省。截至2017年底,我省太陽能發電量達113億千瓦時,居全國第一;集中式光伏電站裝機容量791萬千瓦時,居全國第二,青海光伏產業正在領跑全國乃至全球。
不僅如此,圍繞鹽湖資源深度開發和利用,我省著力攻克高鎂鋰比鹽湖提取電池級碳酸鋰等技術,攻克鋁基、鎂基等新型輕金屬材料和化工材料,銅鋁箔、碳化硅等電子材料,高純氧化鋁、藍寶石等人工晶體材料關鍵技術,構建具有青海特色的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體系,并促進產業互補融合,推動集群發展。
作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,西部礦業青海鋰業公司在原有碳酸鋰產品生產規模下,建成年產10000噸規模電池級碳酸鋰生產線,產品產量滿足省內鋰電池正極材料生產線需要。同時,該項技術在生產時可達到無廢氣、廢渣、廢液排放,實現零排放、無污染,資源的綜合利用。
綠色發展,青海將以循環經濟為主攻方向,立足資源優勢,彰顯發展特色,補齊發展“短板”,大力實施綠色制造工程,繼續打造“四個千億元”產業、兩個“千萬千瓦級”可再生能源基地、“八大綠色產業技術體系”。